2010年8月20日 星期五
地鳴現象 「地鳴」的說明
「地鳴」
強烈地震在震央區域或震度較強地區,地震發生時伴隨的轟隆轟隆地鳴聲,居民常可聽到地鳴的聲音,歸測可能由P波傳到表面時,一部分能量轉變成音波,形成地鳴。甚至有傳說中的地光現象。
一般而言,淺層地震較易聽見地鳴。是一般人耳朵可以聽見的頻率範圍是在30~18000HZ,而鯨豚為16~180000HZ,魚類的聽覺遠超過人類。地鳴得頻率一般在20~80HZ,如果地鳴逐漸變大變高,則應該提高警覺。
而在台灣九二一集集大地震之後,也有很多奇特的現象,像是藉著長期的觀察和親身經驗,民眾發現地震發生前有時候會出現火光或著是閃電一般的地光,甚至是又像雷聲又像砲聲的地鳴,也有人稱之為地聲。
地震前兆大多為地鳴、地熱(紅外線)、地磁、地電乃至地光等現象。這些現象隱約說明地震前所蓄積之能量,大多是以電與磁之型式外露和釋放。有些科學家甚至在實驗室中利用中低速子彈,轟擊約1尺見方地底下挖來的深層岩塊,使其振動來模擬大地震前之地殼微小振動及地鳴等,結果發現,振動的岩塊竟會釋放出強大之電磁波輻射與電荷。
當斷層錯動反彈時,蓄積在彈性變形的岩石裡之能量,有一部份消耗在斷層面錯動的摩擦產生熱量,有一部份消耗在碎裂岩石,有一部份則由岩石反彈產生的地震波攜帶,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。由震源產生的地震波有兩種,一種稱為P波(Primary wave),傳波速度較快;另一種稱為S波(Secondary wave),速度較慢。這二種震波均可在岩體內部傳遞,故又合稱體波(Body wave)。P波在傳波時,其傳播的介質在沿著傳播的方向上交替產生壓縮與膨脹的變化,有如聲波傳遞的情況一般。P波可以在固體與液體裡傳播。當P波由震源傳抵地表時,部份能量可以傳至大氣中成為聲波,若其頻率恰在音頻範圍,則人們可以聽到,即是所謂的地鳴。
地震是有前兆的,除了動物異常行為外,在自然地理方面亦有特殊現象,如水位升降、冒泡變色、氣象異常、發生地震塵、電磁波受干擾、發生地震光、地鳴等,故對某些類型的地震,有可能作出一定程度的預報並減輕災害;然而理論上不可否認的,地震前兆現象是相當複雜的,目前離準確預報的目標尚待加強努力。
宜蘭凌晨連2震 地鳴聲大如砂石卡車過境
今天凌晨2點多,8分鐘內,宜蘭市接連發生2起芮氏規模4.4及4.8的有感地震,由於震央接近、又都是深度約6公里的淺層地震,搖晃劇烈;位處震央的宜蘭市民形容,地牛翻身前發出的地鳴聲大得嚇人,猶如砂石卡車過境一樣。 這2起地震雖然沒有傳出災情,但驚醒不少原打算利用星期天好好補眠的北台灣民眾。 星期天的凌晨,許多民眾好夢正酣,宜蘭市卻在短短8分鐘內接連發生2起有感地震,震醒夢中人。
第一起地震2:39分,芮氏規模4.4,震央在宜蘭市地震站東方19.5公里處,深度只有5.8公里,最大震度南澳4級、宜蘭市3級,新竹以北都感受到。 被震醒的民眾剛鬆了一口氣,正要重新入睡,8分鐘後,又發生芮氏規模更大的4.8有感地震,將更多人從睡夢中搖醒,震央附近的宜蘭市民感受深刻,有人形容,第二次的地震還伴隨猶如砂石卡車過境一般的地鳴聲,聲勢嚇人。
宜蘭連2震,氣象局說,第二起的震央位置在宜蘭市地震站東偏北方19公里處,跟第一起很接近,深度6.6公里,同樣屬於淺層地震,最大震度羅東4級、宜蘭市3級,影響範圍從北台灣延伸到台中和南投,後續也有餘震,幸無災情傳出。
震!花蓮地牛動 撼!地鳴聲嚇人
花蓮市及近郊,昨天下午約1小時連續發生5起地震,地震前的地鳴聲驚人,雖都是淺層地震,但規模幸都在3.8以下,沒有傳出任何災情。昨天晚間8時32分,花蓮市區又搖了一下,規模3.3,震度2級,同時也伴隨著地鳴聲。
昨天下午5起地震時間,最早是發生在2點36分,接著分別在3點11分,3點17分、3點32分及3點45分,規模依序是3.8,3.3,3.1,2.5以及3.7;有2起屬於小區域地震,其他3起都是有感地震,除了第一起地震在花蓮秀林地震站東北方15.9公里外,其他4起地震位置都在花蓮市地震站周邊。晚間8時的地震,震央仍在花蓮市。
昨天的地震特殊的是地鳴,地震發生前,民眾都可清楚的在前幾秒鐘聽到「轟!隆…隆…隆…」的地鳴聲,隨著地鳴聲的靠近,就開始感覺搖晃。雖然花蓮地區民眾對地震身經百戰,但每次聽到地鳴聲,都不自覺的仍感覺震撼,有人說,地震不可怕,地鳴聲卻令人膽戰心驚。昨天下午及晚間的6起地震,最大震度是3時45分的地震,花蓮銅門村最大震度達4級,而花蓮市最大震度則有3級。
花蓮氣象站昨天則說,這幾起地震是板塊的推移,正常釋放出能量,而聽得到地鳴聲,表示與震央相距很近,從這幾起地震的規模都不超過4看來,應仍屬於能量的合理釋放,民眾只要隨時保持防震意識,就無須對地震或地鳴產生恐慌。在世界銀行統計中,台灣其實是水災、旱災與地震相當頻繁的地區。根據統計,台灣平均每四、五十年,會發生一次死亡超過一千人的地震。或許從過去經驗中,我們應該學會如何疼惜土地、減少災害,今天起,我們也推出系列報導,帶您走過傷痛歷史。
看見台灣如何重新站起來,今天首先我們要回顧的,是發生在1951年的花蓮大地震。老一輩的人都不會忘記這場死傷慘重的災難,花蓮人似乎也從此注定了要學會與地震和平共處。鐵軌被震得變形、街上的房子也都倒成一片,一張張黑白的舊相片,可以看出當時地震的強度,以及人們驚恐的神色。老一輩回憶過去的情景,還是心有餘悸。
花蓮縣民吳水蓮:「一聽到地鳴聲音,真的很可怕,都不敢睡覺,記得那個時候,我爸爸說,趕快出來!趕快出來!不能在裡面,一下子地震就來,很快、很快,那時都在花崗山搭帳篷。」東華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所長劉瑩三:「在1951年的10月22號當天的凌晨5點半左右,一系列大概發生3次的地震,規模大概從7.3接近7,然後又是7.3,震度都不太一樣。」
從主震發生後的兩個月,餘震就沿著花東縱谷向南遷移到台東地區。總計有3037起地震,其中有735次有感地震、4個震度大於7的強烈地震,共造成85人死亡、200人重傷,一千多人受到輕傷。 東華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所長劉瑩三:「同年的12月初,也在台東池上的地方也發生了規模也相當大的地震,這一個通稱就是系列性的花蓮大地震。」地震範圍分佈,長達一百多公里。在花蓮擁有62年歷史的地方報也難以倖免。這一場大地震,也使得花蓮東北邊的奇萊鼻海岸,產生極大的地形變化。
東華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張有和:「高起來的地方都是因為地震的關係,就每次地震來的時候就會抬起來,然後地震過後就是它會稍微下降,所以我們就有一個習慣,就地震過後會去測量地表抬起來的高度,長時間去做測量。」
當年地震的震央,就在花蓮市這座小山丘下方的米侖斷層。直到現在,東部仍然是有感地震頻傳,而每一次地層活動後,學者觀測到這條斷層也有著抬升的跡象。 東華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張有和:「在過去兩年的資料高度平常是在下降,可是到了向上次的大地震,331地震的時候,美崙山長高了兩公分。」
1951年至今,時間已超過50年,許多民眾都擔心會不會又有大地震產生?加上今年六月間,花蓮地區曾在短短2天內發生300次以上的地震,實在令人恐慌。 花蓮縣民:「就會有警惕,自己會覺得說會不會像921一樣。」
東華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所長劉瑩三:「有關於東部地區,像1951年花蓮大地震這麼大規模的地震,它的周期大概要一、二百年才會重現一次,這是目前所得到的一個初步資料,大概是這樣子。」回顧這起地震史,到十年前依舊讓人記憶猶新的921大地震,一幕幕受災的畫面,都使人心酸。為了避免悲劇重演,人人都不能懈怠,反而更要提起一份戒慎虔誠的態度,一起來面對。
=
雷文廣場超級序號版精選之新知與getv休閒特蒐:
Dreamweaver軟體與使用圖文教學 十分鐘學會dreamweaver
金庸群俠傳 單機版遊戲下載 秘技 破解 攻略
阿特拉斯的軟體倉庫
檢測CPU的免費小工具下載
宅經濟遊戲館 防毒軟體教學 超偶軟體教學王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